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综合经济 > 国家拨专项资金治理稀土污染略显单薄

国家拨专项资金治理稀土污染略显单薄

  • 发布人:佳
  • 发布时间:2012-08-17
  • 浏览量:568
【字体:

近日,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包钢稀土预计投资一个10多亿元的环保项目,目的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。约22亿元的环保支出已经从今年开始兑现,且因包钢稀土去年净利润为34.78亿元,22亿元的环保费用将对公司业绩构成巨大压力。

 

稀土开发在我国素来有着“用环境换利润”这一说法,过去的几十年时间,我国稀土的过渡开采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,“癌症村”“无人村”的字眼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。政府也意识到了稀土不合理开采带来的严重后果,先后出台了《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、《稀土行业准入条件》等制度,旨在控制这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。

 

然而,稀土治污并非一桩易事,其背后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。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曾透露,赣州开采中重稀土导致的污染治理需要380亿元。相比之下,包钢稀土的22亿似乎是杯水车薪,但就是这20多亿的治理费用,却占据了包钢去年净利润的64%。若今年的利润没有大幅提升,这就意味着包钢稀土需要将逾六成的利润投入环境治理,这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

 

企业负担过重,政府是否应该伸出援手?事实上,政府已经拨专项资金治理稀土污染。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,“稀土污染是中国政府这几年加强稀土行业管理要着力解决的问题。”除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之外,国家将对开发稀土造成的环境污染投资40多亿进行整治。然而这40多亿,对于整个稀土行业的环境治理,却略显单薄。有行业研究员做过测算,如果仅赣州一市的稀土污染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,那么全国的稀土污染治理费用不会低于1000亿元。

 

这千亿的资金从哪里来,无非是政府和企业本身。现在看来,双方都有决心去治理污染问题,但实在是“心有余而财不足”。我国的环境治理本就是漫长而艰苦的过程,对于稀土行业来说更是如此。看来,想要真正的治理好这个问题,还必须从源头做起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,推动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、技术创新,使我国的开采技术处于领先水平,同时争夺在国际上的价格话语权,只有把我国地位做强坐稳。或许,到时才有真正的人力物力财力,去有效切实的解决稀土环境污染这个问题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