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营钢企陷入“高产重亏”的循环
- 发布人:佳
- 发布时间:2012-08-16
- 浏览量:5887
日前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的钢铁产能已达到9亿吨的规模。而民营钢企集中的河北唐山、邯郸两地,却出现越亏越产,越产越亏的情况。在高成本、低价格,高产能、低需求,高库存、低销售的市场形势下,钢铁行业的景气度跌入了谷底,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在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形势下,企业还在越亏越产,越产越亏? 下面是记者从一些钢企调查了解到的。
中小民营钢企集中度低 协调生产定价是不现实
对此,唐山一家民营钢企负责销售的赵经理认为,一方面,在较低价格的市场环境下,中小民营钢企因为机制灵活,财务、销售、人工3项成本低等相对优势,仍可以实现盈利,导致其产量难以控制。据了解,河北民营钢企有70%以上盈利,20%~30%处于亏损边缘。另一方面,市场机制失灵,导致钢厂对减产的态度不积极,寄望依靠钢企自发减产来控制产量更是不现实。业内人士指出,中小民营钢企集中度低,协调生产、定价是不现实的。因此,每家钢厂从自身利益出发,都不愿意看到自身利益受损,都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个减产的企业,只要有微小利润,就开足马力生产。“与其自己一个人吃亏,不如大家一起遭罪。”这是目前大部分民营钢铁企业对减产所持的态度。据统计,今年唐山、邯郸两地有10多座高炉投产,新增产能达到2000多万吨。目前,唐山、邯郸地区高炉开工率达到95%以上。
同时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,这些年来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,被民营钢铁企业所利用,成了间接扩大产能的推手。例如,政策规定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,但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改造高炉,提高产能继续生产。此外,因地方利益的掣肘和就业压力的存在,减产会造成税收减少,职工安置、银行贷款等受阻,因此钢厂即便亏损也不愿轻易减产。
针对目前钢铁企业通过检修高炉来减产的做法,邯郸一家民营钢企的李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,河北一些钢厂检修都是定期的常规检修,不会影响其计划产量,即便有影响,幅度不会很大,大致为2%~3%。他强调,今年的情况与2008年和去年的检修情况不同。前几年是由钢价暴跌导致的钢厂停产,而今年钢价下跌时间较长,处于“温水煮青蛙”的状态,因此很多钢厂都采取死扛的态度。他认为,钢厂检修停产仅能对钢价带来一定的缓冲作用。钢市能否持稳,主要还是看经济走势以及政策对下游需求的提振能否起作用。
为了帮助钢企脱困,近日有消息称,工信部正在酝酿“以产顶进”政策恢复执行,品种以硅钢和造船用钢为主,以大力推动钢厂加速从生产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。对此,武安一家船用板材企业负责人说,钢材进口量占整个钢产量的比例很小,想要依靠这项“以产顶进”的政策达到救市的目的,其效果恐怕有限。
政府、钢企联手才能标本兼治
钢铁行业要主动走出困境,不能被动地等待市场慢慢转向,不能靠“熬”、靠硬扛,必须进一步强化结构调整倒逼机制,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,从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产品品种质量优化的发展模式。据业内人士指出,只有政府、企业联手打出组合拳,真减量、真重组、真淘汰、真处置违规项目,才能标本兼治,“越产越亏、越亏越产”的怪圈也就不难破解了。
河北省经济结构比较单一,其中钢铁行业占了大头,且其钢铁总量已达到全国最大,不能再扩大规模。同时,钢铁行业是高耗能、高污染行业,无限制地发展钢铁,资源、能源、市场、环境都承受不了。因此,减量调整成为河北省钢铁行业未来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。日前,记者获悉,按照河北省委、省政府的要求,该省发改委编制了《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》,要在目前河北省粗钢产能总量2.86亿吨的基础上,实现减量1/3,并将向重点市、区下达减量任务,各地企业都要立军令状,今后不允许再上新的扩产项目。据悉,具体方案目前正在研究拟定中。
记者在调查采访中看到,多家民营钢企已着手早谋划,抢占先机、掌握主动,从两个方面开展减量工作:一方面,在提升产品品种和质量、结构调整、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工夫;另一方面,继续推进、深化、重视钢企的实质性联合。记者在邯郸看到,河北新金钢铁公司已经开始邀请冶金专家团队来公司开展调研、评价、诊断活动等,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,借助冶金专家智囊团外脑支持公司发展,完善企业升级改造规划,从调整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及组织结构方面下工夫。在唐山,津西钢铁已着手在做精做强钢铁主业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地产业,实现从钢铁到绿色地产的产业链延伸,带动大板块优势互补,协同发展。据介绍,到“十二五”末,津西集团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,废钢产业收入占集团收入的50%。